自然,冯友兰也提到这是一部用白话文书写的著作,但并没有在这点上大做文章。
我退回到我自己之中,在那里也只有在那里,我才是安全的。究其根由,面对西方世界的挑战,社会政治关切而非个体人生关切才是严复思想中的首要问题。
曷为能使民绝对自由?释以俗语则曰‘别要管他。由此,我们即可理解现代学者对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实质何以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认定: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工具与对人类自由本性的探索和贡献。据此可说,其所谓欧西自由平等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表面上是从中发掘实质上却是要把(政治)自由主义强行植入庄子哲学中。他并且指出,《庄子》在中国早期文学中的独异处在于它是唯一不谈社会政治问题而只关心个人之生命和自由的作品。这与章太炎的解释有相同之处。
在伯林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通过自我克制、自我收缩而内在拥有的超验的精神自由,而是在经验领域中凭借实践力量,通过排除现实的障碍和压制而获得的自由——尤其指政治自由。⑤ 叶秀山:《漫谈庄子的自由观》,《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欲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申:逍遥游只是个体于黑暗时代的被迫选择,而不是常态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理想。
可以佐证庄子不仅不否定、反而极其强调独立的主体意识的是,相较于儒、墨、法诸家,庄子哲学在总体上洋溢着强烈的个体主义色彩。从上下文看,此中奉为生命之本的精神自由实为个体不受其身形及外在因素干扰的精神状态(good condition)。⑦ 谭嗣同:《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伯林注意到,当退居内在城堡这种现象在罗马帝国衰败之际兴起时,东方世界中个体亦正饱受强权的粗暴对待,而东方圣者的寂静主义也是对大独裁者的专制主义的反应。
在这方面,庄子开创的逍遥传统正可以补充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不足。但是他创造的绝非政治自由,而是其反面。
……在那里没有一种外在的声音需要倾听,没有一种外在的强力可以产生影响。伯林甚至不无嘲讽地说,无法拥有的东西就必须学会不去企求,这种学说虽然高尚,但却不折不扣地是一种酸葡萄学说。(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13页)梁氏所说的自由意志表现为个体对由外而内、由物质而精神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自觉主动抉择,其实质接近于传统哲学的灵明之心,与不受拘限、任意纵横的所谓精神自由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相较而言,另一些学者所持的精神自由、个性自由、人格自由之说,在用西方现代语词阐释庄子人生哲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其中的独异品格。
(23) 关于这个问题,陈清春、杨国荣亦有深入讨论。宁可衣敝履穿,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其志。⑤ 从此角度看,如果说逍遥精神与自由概念有相通之处的话,那也仅在不受限制和自己决定的意义上,只不过前者仅就内在心灵世界而言。可见庄子对自困自限的旧道德桎梏也是极其反对的。
【注释】① 参阅徐来:《英译〈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6、116页。要之,严复所看重的庄子的自由思想主要是政治视域中的,它一方面是指政府或治国者应放任民众,不加干涉,另一方面则是指民众的自由自主自为。
⑦ 显然,谭嗣同以在宥格义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放任主义或不干涉主义。⑩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详可参阅王著《天道与自由:申述天道自由主义》,《中国文化》第二十二期(2006年5月)。基于伯林的立场,逍遥游这种传统的人生精神不仅与自由全无干系,甚且背道而驰。近人所谓自由发生于人与人之关系中,我不应侵犯人的自由,人亦不应侵犯我的自由。② 伯林描述道: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疆域的主人。(13) 此后,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氏又说,《逍遥游》的思想内容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篇中他还说,庄子论道终极,皆为我而任物,此在今世政治哲学,谓之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11) 可以发现,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精神自由一词,章太炎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实质上已经无异于当今学者的精神自由之说。借助这种人为的自我转化过程,个体逃离了世界,逃脱了社会与公共舆论的束缚,在世界的边缘保持孤独与独立,既不易受到各种外部强力的攻击,同时也不再关心世界的价值。
(15)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56页。(21) 谢扬举:《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近代以来,人们常用自由、绝对自由或绝对的精神自由概念诠释逍遥游乃至庄子全部思想的实质,其中甚至不乏西方学者。暴君用剥夺我的财产、监禁、流放、处死我的心爱者的方法来威胁我。
(23) 只有通过彻底祛除此种原本不属于个体自身的假我(虚假主体),一个为其自身所肯认的本真之吾(真实主体)作为自由人性的始基,方有可能逐渐树立起来。③ 刘笑敢:《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最早从精神自由的角度阐发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或为章太炎。(18) 以庄子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对独立的自我人格和高远的精神理想的坚守、对权力束缚和压制的抗拒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皆凸显了这一点。
至于如何实现自由,庄子的方法则是灵台者有持、以其心得其常心、无我,这些主张差不多和佛法接近。他进一步认为,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乃至平等出、君主废、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
(24) 王军宁对此问题甚有关注,但与笔者的切入角度不同。他尤其指出其危害在于,这种思维形式上的解放在人类现实上却是反动的。
而《逍遥游》所谓‘自由,是归根结底到‘无待两字,例如消灭对物质生活的欲想、不凭依任何外部条件,等等。应当说,这种看法过度放大或仅仅着眼于逍遥游的消极暗弱一面,从而把它看得一无是处。
④ 刘笑敢:《两种自由的追求:庄子与萨特》,台湾中正书局1994年版,第69、73页。(16) 这与此前吴虞对庄子之不屈精神、自由人格的赞许正相一致。(16)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191页。(《严复集》第四册,第1124—1126页)另外,其《天道》评语云:上必无为而用天下者,凡一切可以听民自为者,皆宜任其自由也。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自由理念建立在原子社会观的预设下,它以个体为社会本体,高度肯定自我意识,而庄子所提出的吾丧我、无己等主张则着力解构实体自我、弱化个体意识,所以其逍遥观与西方的自由观是根本对立的,(21) 正所谓‘自由去掉‘自,还叫‘自由吗?(22) 在笔者看来,这种语词表象上的对立并不意味着逍遥游与自由之间的绝对排斥。姑且借用现代学术语词,这种张扬的个体意识即由伯林所说的个体最后退守的我的理性、我的灵魂、我的‘不朽自我所构成。
进入专题: 庄子 逍遥游 。详可参阅陈著《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1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76、180、185页。(11) 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5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