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黑格尔的法观念在总体上是国家主义的,[28]但是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却为后世保障人权、控制权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法律的创制包括法律的废止、修改和制定。1.党对宪法制定和修改的领导。
其中,适用宪法是个很专的问题,笔者曾写过数万字的论文证明如下论点:我国的宪法适用,首先和主要的是立法适用,其次是行政适用(包括根据宪法制定行政法规),法院、检察院无权直接适用宪法。甚至原本党委应该与案件争议双方都没有利益冲突的民商事案件,也因为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的区分而使得当事双方与党委的关系有了远近之分。2.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章);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法律,包括领导官民人等遵守法律、领导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和领导法院检察院适用法律处理案件。退一步说,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所要强调的是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在一个文本中的法律的至上性,所以,即使某级党委及其书记的主张真是全党主张的反映,其地位也低于法律。公权力主体遵守法律是其适用法律的正当性基础。
其中表示大于或高于。根源之一,是中共在取得国家领导地位或执政权后,仍然奉行革命年代那种为夺取政权服务的国家学说。传统国家治理以"民"为治理客体主要受旧时代统治阶级统治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旧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对简单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党和政府,尽管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法律上缺少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和形式,人民通常不可能成为国家治理的直接主体。尤其是文化中软的一方面,即塑造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价值观和人的理念方面,人们更对之有所忽视。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健全完善问责制度,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大常委会党员委员还可对党委和党的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提出罢免案,由"党的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审议和做出是否罢免的决定。
"党的代表会议"每年紧接着"人代会"开,党委和党委的重要权力部门(如组织部、纪委、政法委等)每年向"党的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和重大决策、重要事项,接受"党的代表会议"的审议。又正确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辅助作用,保障政府合理、及时、有效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公众参与权的前提是知情权,没有知情权就不可能实现参与权。早期的民主主要是代议制民主,但由于代议制民主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很多缺陷和弊病,代议机关的代表在立法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往往并不代表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主要代表其所在党派的利益和某一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其二,控制公权力,把公权力(包括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公权力,甚至包括国际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另一主要作用是确立治理模式和规则,规范治理行为。
其二,推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章程和相应的软法建设,加强对社会公权力行为的规范。但我们此处讨论法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时,还应进一步指出,法治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其二,法治是改革的制约。但是,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我们必须抓紧研究和探索,尽可能快地找出一条社会主义执政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中国特色新路。
如柏拉图主张"哲学王"之治,他认为,哲学王具有勇敢、大度、聪敏、强记的天赋品质,由哲学王治理的国家是"第一好的国家"。即使当时在一些国家、地区存在同业行会或某种民间组织,也不可能形成后世才有的市民社会。
特别是在反腐败领域,必须在加强、完善法治上下大工夫,如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情况的申报、核查和公示制度,建立、完善防止和避免利益冲突制度,建立、完善质询、问责制度等。民主包括代议制民主、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
很显然,法治的这些理念和价值正是现代国家治理追求的目标。显然,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决策,必须在坚持民主法治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即同时运用科学的手段,才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优或较优方案。而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也存在治理环境恶化、治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某些"负激励"的问题。下一步有必要修改立法法和立法机关组织法,改革立法机关的组织和立法程序。所谓"统治",即传统的国家治理,治理的主体只能是统治者,统治者不可能与被统治者分享统治权。
但是,由于制度还不够完善,其作用有限。要求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变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的现象,以选拔出真正为民服务、勤政务实的好干部。
因为任何权力,即使是改革的权力,如果没有制约,都必然导致滥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进和完善对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十八大确定,要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股潮流被学术界总结为由'统治'向'治理'的转变"[1]。
当下我国治理环境总体上是良好的,治理激励机制也基本是完善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是积极推进改革,而是消极应付改革:对其主管的审批项目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对其有利可图的项目尽量保留,而真正取消下放的只是一些对其无关痛痒的项目。在以上司法改革措施中,对国家治理最具意义的有以下三项:其一,排除各种公权力主体对司法的干预,推进司法的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确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四)司法体制改革 现代国家治理是与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紧密相联的。
正因为人不是天使,所以需要政府。法治具有为国家治理指引目标、方向的作用。
如何防治腐败,这是世界性的大难题。或者说改革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或目标之一)是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为了实现和增进人的权利、自由、幸福。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 进入 姜明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和"新四个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毫无疑问,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我国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只能通过革命实现。
法治包括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因为现代社会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公权力的配置大不同于传统社会。这样,党委和党的工作部门中的一些人,特别是某些行使重要权力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不滥用权力、不可能不腐败。其六,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
要变革国家管理经济的"大政府""全能政府"方式,要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当然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治理现代化而治理现代化,我们推进改革和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保障人的可持续发展、权利、自由、幸福,控制公权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申不害提倡"君人南面之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这一点我们从近年来成千上万的网民积极参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讨论,积极参与对各级政府社会、经济政策的评论,积极参与对"躲猫猫""钓鱼执法"及"表哥""房叔"等事件的关注和监督可见一斑。
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有五个重要要素:其一,促进公众参与,防止政府专断。为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既是我们人本身生存、发展、幸福的需要,更是我们现代人理性和文明的体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