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法治的第一要素,即法制本身是良法还是恶法的问题。
而劳动教养制度则允许公安机关作出公民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决定,又是公然违反了《宪法》。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当年的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就曾指令公安机关对举报人郭光允判处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应当让他们过一定的民主生活。到目前为止,1957年的《决定》,1979年的《补充规定》,1982年的《试行办法》,构成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基本框架。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我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08年9月3日) 进入专题: 劳教制度 。网民失真夸大的民意和公安机关的侦查结果会成为微软应对反垄断审查的证据吗?我们拭目以待。
通过网站提供修改版XP下载,侵犯了微软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微软公司在此敏感时期一改过去只针对企业盗版者的做法,将知识产权大棒砸向个人盗版者,其意图值得探究。调查结果显示:78.98%的受调查者支持番茄花园,仅有5%的受调查者支持微软原版。知识产权制度不应是一花独放的保护制度,而是保护和反滥用并重的百花争艳制度。
进入专题: 番茄花园 。针对番茄花园事件,某著名门户网站进行了专题调查,截至8月22日晚9点30分,共有77190人参加。
这当然与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有相当的关系,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有关专家已指出番茄花园事件与微软成为反垄断被告有关,微软想以此转移视线并证明其正版软件并未占有市场支配地位,转被动为主动。微软的真实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绝对相信微软具有应对反垄断审查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巧。类似番茄花园的修改版XP已成为个人电脑用户的装机必备软件,有业内人士估测,番茄花园版Windows XP的装机量可能超过千万。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番茄花园版XP作者对微软XP的外观美化和某些功能关闭或卸载,是对微软XP软件的修改,侵犯了微软的修改权抵制所有权,这是海洋的本性,它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相反,大自然允许甚至命令它被所有人共同拥有。他引证罗马法权威普拉森提努斯(Placentinus)的言论说:海洋为人类共有,它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只有上帝拥有它。格劳修斯的大部分政治外交生涯就是在位高权重的红衣主教的阴影下度过的。
船只可以在大海上行驶,但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海洋属于那种在罗马法中被命名为依据自然法而同属于人类的事物。
格劳修斯发现,在那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神秘地带上,海洋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广袤的海洋既分隔了万民,使万民为敌成为必然,但同时也联结了万民,使万民为友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事实,格劳修斯区分了领土与海洋,并引入了共有物(rescommunis)与公有物(respublica)这两个概念,并予以严格区分:领土的性质是公共的,也就是说是政治性的,它起源于一个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的人的占有行为,而海洋则保留这自己纯净原始的自然性质,它为所有人共同拥有。
因此,格劳修斯说,海洋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任何民族当成自己的领土。《海洋自由论》志在向基督教诸君主讲授关于自由与权利的新教义。对所有这些名堂各异的法权的反驳,给了格劳修斯一个绝好的机会去充分研究并宣扬示无边大海的自然本性。但是,格劳修斯却发现了一种不识主权者的东西,那就是本性自由的海洋。格劳修斯看到,海洋相对于陆地的这个近乎悖反的特性,来源于海洋自身的自由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是一种共有物。
在他生前出版的所有著作中,没有一个地方提到后者的名字。前者抢先霸占海洋,声称海洋可以象陆地一样被占有,后者不甘落后,坚持海洋的自由与开放。
这场战争具有极端鲜明的象征与隐喻意义,它被德国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从政治宇宙论的角度理解为一场发生在陆地与海洋或者说是土与水之间的元素大战。当海洋的自由受到尊重时,它可以向万民展示其雍容与宁静,而万民可以平安往来、互为朋友。
这表明,国家理由与万民法本来就是彼此敌对的。他们用来佐证其海洋主权的名目有很多:发现权、教皇赠与权、先占权、战争权等等。
马基雅维里激发了博丹的主权理论,并培养了法兰西帝国宰相、威斯特法利亚国际体系的发明者、红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Richelieu)关于欧洲秩序的现实主义视野。原载《法制日报周末》 进入专题: 万民法 。国家理由学说为现代国家的产生和生长奠定了基础,并在博丹(以及后来的霍布斯)的主权者学说中达到了理论高峰:主权者拥有神一样的权威,无所不及。格劳修斯面对的难题,正是后者。
从世俗政治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焦点则是海洋的政治命运。不幸的是,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关于海洋控制权乃至所有权(domin-iummaris)的战争,争执一方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坚固的陆地性的强大联盟,另一方则是法兰西、荷兰、英格兰等不稳定的联盟。
格劳修斯这部作品的论辩力量在下面这句话中达到了巅峰:大海不识主权者。海洋的自然本性是自由的。
作为国家理由(raisondetat)学说的先知,马基雅维里让身后沦陷在战国时代的欧洲心醉神迷。海洋不同于海湾之处在于……它不能被围圈,在它上面也不能搭建房屋。
上帝赋予海洋的自由必须被恢复,并且得到认可和尊重,否则,任何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的有效构思都将失去坚实的起点,而傲慢的主权者也将陷万民于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苦难和耻辱中。格劳修斯与黎塞留这两位分属于思想与实践领域的欧洲天才似乎不共戴天,至死都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对话。相反,当海洋的自由受到冒犯的时候,它就像《安提格涅》中的合唱队所唱的,隐藏在海底的黑暗将涌上海面,而万民将被一切人针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所吞噬。格劳修斯针对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指控是,后者象主权国家对待陆地那样对待海洋,在海洋上划线,分割、占有海洋,把海洋予以领土化。
万民法(jusgentium)的杰出阐释者和辩护者格劳修斯终生对马基雅维里保持彻底的沉默。质言之,他们把海洋当成了陆地,在海洋上建立主权。
格劳修斯的问题是:当傲慢的主权者遇到自由的海洋时,究竟该怎么办?这就是格劳修斯的法学名篇《自由海洋论》的核心论题海洋的自然本性是自由的。
他们用来佐证其海洋主权的名目有很多:发现权、教皇赠与权、先占权、战争权等等。这表明,国家理由与万民法本来就是彼此敌对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