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这里提出形式美的问题,是孟子审美观的重要内容,值得重视。
王阳明所说的心本体,有两方面含义。王阳明说,诚是心之本体[31],即心的本来的存在状态。
喜怒哀乐之心,与真诚恻怛之心、真实无妄之心,原是一体,美的体验就是善的直觉,也是真的认识,只要是真的和善的,必然也是美的,因此,天地万物一体境界理应包括美的境界。见瓦石毁坏,有顾惜之心,这是与无生命者一体。若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更有甚同异?[18] 全部问题就在于,能不能认识心体,实现超越。[37] 本体不离功夫,王阳明已有这个意思,但如此明确说出,刘宗周还是第一人。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另方面,如果没有审美对象及具体感受,也无所谓美的体验。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价值真理,既不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也不是纯粹存在主义的真理。反身而诚之乐,也就是心悦理义之悦,理义和诚是心中本有的,心自然能悦,也自然能产生乐,这种悦或乐,就是美,不是另外有个对象可称之为美。
有人把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来源仅仅归之于道家,其实这是不公正的。但乐的境界也有超伦理超道德的一面。这同那种感性的愉悦和享受不是一回事。但这是否意味着孔子提出了超伦理的独立的美学境界呢?当然不是。
尽美尽善,当然能体验到最大的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乐既是表现人性的,因此,人性中自有其乐。只是在孟子看来,这种快乐不只是作为自我实现的个体人格所体验到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作为家族伦理中的道德人格所体验到的快乐,事亲从兄之乐,当然具有鲜明而强烈的道德色彩,但它确实与审美体验有关,决不是冷冰冰的道德理性。《韶》乐即舜之乐,不仅形式上尽美,而且内容上尽善。因此,乐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其所以能够如此, 有许多要素或条件, 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或条件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力量支撑和资源供给, 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重大政治举措, 辅之以宋儒道德礼教的兴盛呵护, 终于使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宋及以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大量史料证明, 到了宋代, 中国国民财富在世界财富的所占比例更大, 达40%左右。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念之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号召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我们说起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时候, 我们的概念是什么?是东方文明古国, 是道德文明古国, 是礼义之邦, 是一直到清中期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历史上引领这个世界, 成为这个世界最先进的国度、最发达的文明。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因此, 在更凝炼的国家精神标识之表达词尚未提出之前, 我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今天中国的精神标识。可以说, 民主是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对现代西方社会之核心价值的独特贡献, 它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充实和改进了欧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品格, 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标识。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认为提出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 这的确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不遗余力亲赴美国长时间考察美国民主并给予较高肯定的原因所在。民主作为美国提出的现代社会之核心价值, 其发展亦复如此。正如我们祖先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既高度概括又通俗简明、且易于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这五个字得来不易, 历经一千多年才真正得以普遍确认和践行, 才真正大化流行于世。其二, 其完善过程不仅需要反复地论证、探究、宣传、普及, 更需要社会综合条件和诸种资源的持续支撑, 比如, 社会的制度体系、法制体系、道德礼仪文化系统等等的支持援助。
历史地看, 仁、义、礼、智、信的概念在先秦时代就已提出, 且不时出现在诸子诸多经典文本中, 可是在当时并未风行开来。事实上, 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和道德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 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关键词, 对于每一个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始终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内在伦理影响。
经济学家和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判断一个国家是先进还是落后, 要看这个国家的国民人口总量在全球人口总量中的所占比例与它创造的财富总量在全球财富总量中的所占比例, 当后者大于前者, 则表明其创造力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为发达先进的国家;反之亦然。二战之后, 自由、平等、博爱版本被写进1946年和1958年的法国宪法, 成为法国的国家格言。
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为了凝聚和培育国民的心智、精神、意志和理想, 而且需要向全世界表明我们的国家品格, 表明我们国家的文明取向和文化追求之于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主张的时代意义。自由、平等、博爱原本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所提出并论证的适应新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需求的新型文化价值理念, 随之也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口号和思想旗帜, 目的在于联合城市平民和农民,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目标。
何谓公共化?何谓结构公共化?社会开放, 不再封闭隔离, 是现代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然而, 和平崛起的中国经济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值此中国社会现代发展的艰难时刻, 我们更需要重温我们祖先曾经拥有的辉煌, 也会重新感受到我们祖先曾经拥有的那份荣耀和自豪。所以, 在这个节骨眼上, 国家的精神标识不仅代表着国家文明和文化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自信, 也饱含着现代中国担当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乃至重构道义、与现代世界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时代意义。人类既有政治利益上的国界, 同时又有开放的社会边界, 例如经济全球化。
孔子的门徒们为仁、义、礼、智、信的普及和充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周游列国, 推广学说, 然而其时其境使得当时的接受者和信奉者寥寥无几。一方面, 我们要整合和凝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以确立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 以此汇聚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力量, 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 应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地延展和激活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 重塑文化中国形象, 再造道德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
另外一个特点就在于它的透明性, 公共意味着公开、分享、透明。但在今天看来, 我们不仅需要有这样的国家视野, 还需要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国际视野。
到了康乾盛世, 人口世界占比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的财富依然占全球的六分之一左右。事实上, 宋代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起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核心价值, 是由于自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时, 出现了一个重大改革:经过朱熹等宋儒的不懈努力, 宋代正式将儒家学说及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教义列入了考试大纲,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使之成为了必考科目。
因为, 没有人能够否定, 现代社会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客观社会后果或所谓现代性后果, 都表明既定的现代世界体系和现代国际秩序是不公平的、西方优先甚至美国优先的, 其以资本垄断、军事强势、文化同化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发展逻辑本质上依然是帝国的逻辑, 需要做出根本改变, 以建构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有普遍发展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已然举世瞩目, 中国不仅已然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对现代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胜从前, 更重要的是, 中国在当代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某些方面这种影响力已经具有引领国际区域和世界、扭转或者改变既定趋向和秩序的客观实际效应。孔子对于现实社会不满, 想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传统社会里, 五常时与三纲 (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相提并论, 如果说, 三纲因其本身内含浓厚的封建等级伦理甚或封建政治伦理而受到近现代思想的猛烈冲击, 那么相较而言, 五常则因其更多地表达了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普遍德性而被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
我们现在处于最关键也最艰难的时刻, 从中美贸易战我们就能感受一二。为恢复周礼, 他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仁、义、礼、智、信由此开端。
例如, 2017年,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为20.9%, 而GDP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 因此, 尽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列在世界老二的位置上, 却仍然只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正在———事实上也不得不或不可避免地———向现有的世界霸权和业已延续三百多年的现代西方的帝国逻辑或帝国主义体系发起挑战, 这势必产生改变甚至重构现代国际体系的新的诉求, 无论我们或者他们承认与否, 也无论人们是否愿意。
我们的祖先非常有智慧, 用五个字主导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几千年。这其中, 有许多相关课题还有待深入揭示、研究和整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