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难不前,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但也要看到,中国品牌建设尚未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仍然不高,品牌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提升中国品牌的文化内涵,就要注重挖掘、提炼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品牌注入更多中华文化元素,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聚焦实体经济,坚持自主创新,拓宽国际视野,不断增强中国品牌的质量优势,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品牌强国。前不久,《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发布,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质量强国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媒体是培育质量文化、传播品牌文化内涵的重要力量。第四,增强中国品牌的质量优势要着力提升品牌文化内涵。要发挥媒体在提高公众质量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质量、追求质量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质量素养。
近年来,中国品牌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进入 王一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品牌质量 。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6.8%、6%、2.2%和8.1%,四年算数平均值是5.2%。
问题是:为实现5%的GDP增长目标,3.88万亿元财政赤字是否能对总需求形成足够的刺激呢?考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强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财政收入增加是否减少了公众购买力?第二,财政支出增加是否增加了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第三,用何种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如果财政支出创造的需求大于财政收入减少的需求,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贡献就是正的。一些省份的债务问题则可通过债转股和中央财政提供帮助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高盛预测中国2023年GDP增速为6%,摩根士丹利、大通、花旗、汇丰、UBS等大投行的预测都高于5%。由于CPI的环比和PPI同比出现负增长,一些分析师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收缩时期。
衡量经济是否进入通货收缩状态,一般应看CPI同比是否持续负增长。2018-2022年中国5年平均实际增速为5.2%。
这些政府应该调整长期执行的出口鼓励政策。中国确实存在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的问题,把过高的投资率降下来是有必要的。总需求包括三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2022年5月、8月和11月和2023年2月CPI环比都出现过负增长。
例如,在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中所占比例不到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所占比例也仅为10%左右。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重大项目投资的启动,应能一扫当前经济表现不温不火现象,通货收缩也必将因此而离我远去。但2023年GDP的增速目标比2022年GDP的增速高2个百分点。但增加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键则是经济增长。
美国的准备金率自2020年3月就已经降到0%。从2022年10月开始PPI同比又连续6个月负增长。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惯性,许多地方的产业已经形成了某种格局,调整战略布局成本很高因为人口老龄化一定意味着资产负债能力会出现下降,老龄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孩子少了,父债子不能偿,全球出现债务危机都与此相关。
这是进入高收入社会以后又叠加了人口负增长,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情况,这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新的压力。目前,经济形势还出现了两个新变化。有改善需求的人认为,我不必急着改善,反正房子还是会跌的,那房价就真的不涨了。高收入社会对消费的支撑要做到两方面:第一,收入要持续增长。新组成的家庭下降,购房需求就在下降。第二个变化是在内需方面,中国过去最大的内需就是房地产,但是房地产下降幅度非常之大。
第一个变化是,随着疫情过去,世界经济恢复常态,这意味着中国利用疫情出口的机会在下降。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三大挑战——供给冲击、需求不足和预期转弱。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劳动人口就开始大幅下降,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每年下降200万-300万。我们也不能指望传统的增长模式,比如房地产的增长,房地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如果从房地产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我们说它是从高点,像疫情前每年新增15亿平米的面积,向每年新增10亿平米的方向收敛。
这意味着从那时算起未来每年新组成的家庭将减少100万个以上。这个持续增长不仅仅是收入要持续增长,而且是普遍性的。
房地产本身牵涉着四五十个行业,如果建筑面积不够,那么钢铁、水泥、玻璃这些前项产业就会出现过剩,家电、家装、家具这些后项行业的销量也会下降,这是消费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尽管有影响,但是还不是最严重的,最关键是它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大小城市无一例外,出现了普遍性的困难,连续七个季度开始下跌。低收入阶层收入要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要普遍就业,所以保就业就是保增长。
那时候我们就提出,中国的房地产可能会受到重大打击。总之,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之中,但是这种恢复尚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全面的增长,由于两个新变化的出现,稳增长(稳就业)是今年的核心主题。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不仅表现在GDP上,还表现在就业上,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尽管今年经济有所恢复,但是这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要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发展就更为重要。2022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亿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39.4%、24.3%。
2022年10月,中国出口2983.7亿美元,同比负增长0.3%,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首次负增长。那么房子就可能不怎么涨了,投资的人也买涨不买跌了。我们更多地要依赖消费的增长,中国要进入高收入社会。进入 曹远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
尤其是大家常说的就学难、就医难,发展这些才能真正提供消费场景,才能鼓励消费,这两个任务都在同时进行,就是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始终维持增长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中,中国出口表现非常靓丽。
与此同时,因为人口的变化,十年前我们就开始担心中国人口变化过快,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大小城市无一例外,出现了普遍性的困难,连续七个季度开始下跌。
低收入阶层收入要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要普遍就业,所以保就业就是保增长。这意味着从那时算起未来每年新组成的家庭将减少100万个以上。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