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百出派」好像是因為自己至今都靠著記文法、背單字來學習英文,卻被我的書完全否定,因而感到氣憤無比。
這樣的國家想像對立,一方面直接連結兩岸關係上「獨立 vs. 統一」的偏好,另方面也反映人口多數的本省(尤其是閩南)族群,持續和人口少數但位居統治階級的外省族群競爭政治經濟資源的社會結構。而台灣自民主化迄今的政治鬥爭,很大程度又是以國家認同上的「台灣/中華民國」之爭作為主要二元區分,此一區分進而又與省籍上的「本省/外省」和兩岸關係上的「獨立/統一」相互連結,而構成本文所稱之舊政治觀。
此一分歧導致認同主權至上的選民往蔡陣營移動成為英粉(本文稱之為「主權派」年輕選民),認為只有內政經濟才是王道——因此統獨是假議題——的選民反向往柯陣營集結成為柯粉(本文稱之為「內政經濟派」年輕選民)的現狀。為翻轉此一困局,本系列文章以四個部分,希望透過具體描繪年輕世代內部分裂的前因後果,喚醒年輕世代——及其政治代言人——對此一危機的重視,創造2020年輕世代再次整合的空間,以讓年輕世代期望的新政治觀能夠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缺乏這樣的簡化工具,政治對話就無法開啟。文:西涼寺近來台灣政壇簡直進入了X倍速時代,從七月底的總統府特勤室私菸案、八月初柯文哲籌組台灣民眾黨及林昶佐洪慈庸相繼退出時代力量、再到八月中郭柯王籌組桃園三結義的戲碼,台灣民眾似乎每天都活在震撼彈與亡國感中以新政治觀作為動員基礎,年輕世代在2014與2016跨越舊政治觀意義下的藍綠分野(淺綠、中間、淺藍大集結),而將新政治觀的兩位主要政治代言人——柯文哲與蔡英文——分別送上市政與國政寶座。
此一重要的歷史經驗,於是在台灣年輕族群中形成前述領土(台澎金馬)、人民(2300萬)、主權(不隸屬中國)、政府(中華民國)的主導性國家想像。然而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上述舊政治觀的思維邏輯——尤其是「台灣(共和國) vs. (秋海棠)中華民國」的持續鬥爭——已逐漸喪失和社會主流脈動的連結。然而教育改革後高知識青年分子普及後的80、90生,反而束手無策地看著經濟蕭條而捉襟見肘。
文:洪茂源(人文學院研究所畢業生)「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句知名俗語,對於戰後嬰兒潮的父執輩們不僅是一句人生成長的手足性俗語,更是他們一生的光榮,但是他們卻沒辦法想像筆者這些八年級後全球化、民主自由、產業西進......的兒女們對於這句話如此陌生(更別說九年級後的手機世代了)。全球商業的逐水草而居的時代遲早會過去,企業開始從成本,轉向價值。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petitiveness Report 2018)中我國名列第四大創新國與美國、德國、瑞士同進榜第。而也在這些年手機世代開始關心政治與國家經濟,自詡成為推動時代換裝(民主化)的野百合青年,太陽花學子一系相承接起關心國家發展的意志。
教改後果無非毫無價值,80後的學子都有段青春美好的大學生活,足夠時光探索自我、享受學術自由與「找答案」的美好夢程。中美貿易戰開啟全球經濟的下一間房門,2020-2030間世界商業從成本導向轉為價值導向,台灣身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創新國,也踏上了硬體翻身的道路,開啟了創新經濟的修行。
正如沒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完全詮釋善惡二元與白、黑、灰,當資本主義走向鼎盛,對於地球資源的浩劫、生產的過剩的物質浪費,這些從未把人類惡性考慮在內,終會再次反噬。如今2018起的中美關稅貿易戰下產業是否回流,國際生產線的重製與台灣的產業轉型或延續,都扣動了社會青年的心弦與高度關注。失業率5.81%,失業人數63萬人,創31年以來新高。然而海島型國家雖有強大文化包容力,卻難以向南韓民族主義般地建立品牌,依舊在代工技術與傳統產業上迂迴,近年雖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既出,卻難以成型。
曾幾何時中研院長兼起總召集人之任,一舉美式成長子女主體思考之行,然而,要將另一端西方的教育體制橫向移植到四千多年窠臼的東方人身上,考慮與衡量的過程實在太過粗糙,稍略東西文化的差異,對於生學與人生成長的要求與期許不只是家長的東西兩極性的忽略,更是使久耕於教師思維中的教育改革心中不服、無法由衷地由下而上第推演,寸步難行。族群的記憶與信仰和結構下的利益輸送,這些的瓦解與轉型無非需要時間實踐。以民主自由的核心出發,卻沒有考慮地區上的民族背景、民族性、這些需要時間消弭的過往歹業。而世界上卻沒有一定的道理是真理,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改變。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何為創新經濟?首先我們先提世界經濟論壇(WEF)中的超級創新國的硬底子。台灣電子業開始休無薪假,不僅是台灣就連歐美各國也受無比衝擊,然而中國大陸卻步步為營,乘勝崛起。
教育改革下的90後文生,具備了不一樣的能力從1994年的「四一○教改大遊行」到今天,已經整整25年了。馬政府也是這十年的執政者,無力抵擋高峰巨浪地大起大落造成了人民的怨懟。
不負也曾為代工王國的台灣之名,世界許多知名高技術(如高科技、醫療、高機能布料等等)的代工皆來自台灣(Made in Taiwan)的技術。台灣產業已經轉變了,不再是爭取外銷、大量賺取外匯的年代。2008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只剩0.7%。在走向高知識性、參與性、附加價值性地體驗是產業實為一大嚴峻高嶺值得攀越。這並不完全地述說教育改革的失敗,筆者反倒認為是時代浪潮下的必經現象,也許經濟奇蹟的人們幸運地出生在時代上升的潮流中,而我們這些社會初犢務必不讓景氣冒然直下,反倒起死回生而世界上卻沒有一定的道理是真理,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改變。
文:洪茂源(人文學院研究所畢業生)「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句知名俗語,對於戰後嬰兒潮的父執輩們不僅是一句人生成長的手足性俗語,更是他們一生的光榮,但是他們卻沒辦法想像筆者這些八年級後全球化、民主自由、產業西進......的兒女們對於這句話如此陌生(更別說九年級後的手機世代了)。如今2018起的中美關稅貿易戰下產業是否回流,國際生產線的重製與台灣的產業轉型或延續,都扣動了社會青年的心弦與高度關注。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未來產業窘境與轉型期許:價值導向、人口老化、機器學習時光如梭,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轉眼間已過80年,冷戰結束後世界流向民主自由與資本主義的當頭,建立了全球化繁華的30年。以往趨勢「廉價導向」的大量生產,進而代之的「走向高端、貼近市場」。
然而教育改革後高知識青年分子普及後的80、90生,反而束手無策地看著經濟蕭條而捉襟見肘。失業率5.81%,失業人數63萬人,創31年以來新高。
不負也曾為代工王國的台灣之名,世界許多知名高技術(如高科技、醫療、高機能布料等等)的代工皆來自台灣(Made in Taiwan)的技術。台灣電子業開始休無薪假,不僅是台灣就連歐美各國也受無比衝擊,然而中國大陸卻步步為營,乘勝崛起。台灣產業已經轉變了,不再是爭取外銷、大量賺取外匯的年代。然而海島型國家雖有強大文化包容力,卻難以向南韓民族主義般地建立品牌,依舊在代工技術與傳統產業上迂迴,近年雖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既出,卻難以成型。
馬政府也是這十年的執政者,無力抵擋高峰巨浪地大起大落造成了人民的怨懟。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petitiveness Report 2018)中我國名列第四大創新國與美國、德國、瑞士同進榜第。
而筆者正是1993年出生的社會新鮮人,如同大環境的境遇一般繼起廣設大學的夢浪,然而卻面臨學歷貶值,大學生供過於求,如今碩士畢業卻處處撞衫。全球化的時代結束了,走向慢球化的雙邊貿易談判盛行,保護主義再次被重新提起。
這並不完全地述說教育改革的失敗,筆者反倒認為是時代浪潮下的必經現象,也許經濟奇蹟的人們幸運地出生在時代上升的潮流中,而我們這些社會初犢務必不讓景氣冒然直下,反倒起死回生。然而經濟問題夾雜太多政治因素,以及政治人物的道德信任感,造成所有話題都關注在個人是非與個人道德和統獨表述上爭執,鮮少有前瞻與建設性的討論,這無非是政治、經濟在民主化、全球化下造成的產業西進、景氣蕭條、轉型困難的主要癥結。
只是畢了業,結束這美麗的夢,還是要回到現實,找出企業所需的能力與生產力。而也在這些年手機世代開始關心政治與國家經濟,自詡成為推動時代換裝(民主化)的野百合青年,太陽花學子一系相承接起關心國家發展的意志。全球商業的逐水草而居的時代遲早會過去,企業開始從成本,轉向價值。而無技職之長可言,雖自信有所學術思辨力,卻苦於代工型經濟的天牢囚禁,所有創新與思維論證無法實際化為產品符合代工型經濟之產值。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何為創新經濟?首先我們先提世界經濟論壇(WEF)中的超級創新國的硬底子。在走向高知識性、參與性、附加價值性地體驗是產業實為一大嚴峻高嶺值得攀越。
曾幾何時中研院長兼起總召集人之任,一舉美式成長子女主體思考之行,然而,要將另一端西方的教育體制橫向移植到四千多年窠臼的東方人身上,考慮與衡量的過程實在太過粗糙,稍略東西文化的差異,對於生學與人生成長的要求與期許不只是家長的東西兩極性的忽略,更是使久耕於教師思維中的教育改革心中不服、無法由衷地由下而上第推演,寸步難行。2008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只剩0.7%。
教育改革下的90後文生,具備了不一樣的能力從1994年的「四一○教改大遊行」到今天,已經整整25年了。族群的記憶與信仰和結構下的利益輸送,這些的瓦解與轉型無非需要時間實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