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条例》制定过程中,须遵循如下思路:一是要充分考虑现实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
普通法律的效力来源于宪法,不能作这样的自我宣告。在此基础上,1982年宪法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道路的开创。
1954年以后的历部宪法虽然没有明确出现单一制的说法,但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的制宪原意是非常明确的。这种民主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民主,但这种高度集中是以高度的民主为基础的, 把高度的集中和高度的民主结合在一起。从世界范围看,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古老帝国的转型都是以分裂成若干民族国家为结局的。欲致富强,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均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单一制。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以来的历部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西方,按照社会契约论,人们相约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天赋人权不受侵犯,权利在逻辑上先于权力,在人民同意契约时,政府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民的被委托人而存在,没有任何权力可以独立于人民的授权。五四宪法序言的第二个自然段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执政党活动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宪法的指引和保障功能。这也是今天我们不断完善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时一个需要吸取的教训。现在我们强调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了宪法规则的首位性和实际拘束力,要求处理好宪法活力与宪法秩序、文本变迁与价值稳定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主要通过宪法修改的方式实现张力调和。
1982年11月26日,时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在八二宪法修改草案报告中说: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本原则。1954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规定决定了五四宪法作为过渡时期宪法的性质。为了听取各界对制宪问题的意见,1953年1月11日毛泽东同18位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了座谈,1月12日周恩来召集了政协座谈会就制宪问题听取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性质、地位、权威、实施、宣传教育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委员有32名。根据《共同纲领》第13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权就有关国家建设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在宪法实施方面,我们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不断宪法实施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合宪性审查的组织和机制建设、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推进宪法教育的制度化等,但离人民对美好宪法生活的期待相比,宪法实施机制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五四宪法的既是按照民主原则制定的,同时又在国家层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来源:《法治现代化研究》2022年第6期。
韩大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宪法实施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认真总结的。于文豪:您刚才提到五四宪法具有高度的民主价值。
讨论的主要程序是:由召集人召开小组会议,对草案内容进行讨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能数字科技时代。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规范体现,是规范与现实的结构性互动和映射,而宪法的修改与变迁都是对时代的回应和指引。会议决定由胡乔木、董必武、彭真、邓小平等8人组成宪法小组,负责初稿的最后修改。十是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作为人民立宪的成果,五四宪法可以说是八二宪法的重要制度起点。五四宪法是确立这一最重要的国家制度的重要载体。
作为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继续承担统一审议法律草案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四是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加强人大制度建设。
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国家的宪法当然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第三,改革宪法的现实表现。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提出宪法草案(初稿)。五四宪法的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要维护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通过宪法实施保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您看来,八二宪法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 韩大元:八二宪法是全社会呼吁人性的一种制度性的回应与价值的诉求。
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同时也要注意,法治不是万能的,不是自动的,法治是在社会网络中存在和实现的。
起草小组从1月9日开始起草工作,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于2月17日左右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的初始版本,即一读稿。完善国家标志法律制度,2017年制定国歌法,2020年修改国旗法、国徽法。
它为中央政治局进一步讨论修改提供了较成熟的草案,意味着历时3个月的宪法草案起草小组工作结束。八二宪法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对1978年宪法的全面修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并吸取了国际的合理经验,是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个人与国家关系方面,八二宪法充分吸收了五四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尊重人的尊严的价值理念,努力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我们既要总结五四宪法的成功经验,也要吸取深刻教训,更加重视宪法的功能,更加充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不提替代的作用,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寻求动力。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那么您认为,八二宪法实施40年来,是否在宪法的社会适应性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传统或者路径? 韩大元:宪法变迁是一种客观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规范现象,需要在学术的话语体系内予以恰当地安置。
召开政协和拟定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您曾经提出:从宪法学视角看,百年大变局就是指,自1918年以来构建的世界宪法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百年大变局是以宪法为基础构建的,宪法为百年来的人类文明秩序提供了坚实的规范基础,在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中,如何妥善地平衡宪法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百年来宪法学关注的重要命题。
从社会环境看,五四宪法制定和实施初期,国家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的立宪和行宪进程实际上是社会结构变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评论列表